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借喻的短句,以晚唐诗人韦庄这首诗为例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13 09:18:35    

晚唐诗人韦庄,大家应该不陌生,他是韦应物的四世孙。

他擅长写词,与温庭筠同为“花间派”的代表人物。

但他的诗也读起来非常有味,特别是绝句,感情委婉深厚。

而且他的构思和写作手法,也非常独到。

今天我们来读他的《江外思乡》,看看这首诗与一般的思乡诗有何不同。

年年春日异乡悲,

杜曲黄莺可得知。

更被夕阳江岸上,

断肠烟柳一丝丝。

写作背景:诗人幼年曾在杜陵与长安两地居住,后来流落异乡时,对家乡非常的思念,这首诗就是他晚年思乡时所作。

我们来仔细读。

垂柳

  • 1、年年春日异乡悲

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:每年春天,我都在异乡独自悲伤。

是不是很简单?

“异乡悲”,这三个字直接点明了诗人是为思乡而悲伤。

开篇就写出了诗人的感情,很直接啊,哪里委婉了?

是的,诗人就是在思乡。

不仅是开头这一句,诗题就已经告诉我们了,这是一首思乡诗。

但是诗人是如何思乡的?

这却很含蓄。

您发现了吗?这一句其实很奇怪。

诗人为何都是在每年春天思乡?

按我们通常的理解,诗人在秋天不是更容易思乡么?

这就是诗人特意埋下的伏笔。

我们接着看下一句,看看诗人为何要在春天思乡。

黄莺


  • 2、杜曲黄莺可得知

杜曲,即今天的陕西西安杜曲镇,是诗人的家乡。

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:家乡的黄莺可以知道我的心情。

这句话莫名其妙!

诗人思乡的悲伤之情,黄莺怎么可能会知道?

如果说黄莺也有可能通人性的话,那么它远在家乡又如何能知道诗人的心情呢?

您看,这是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?

但诗人偏偏用了“可”字,他确信家乡的黄莺是可以知道的。

为什么?

这说明诗人认为自己和家乡的黄莺心意相通,黄莺在思念诗人,诗人也在思念黄莺。

您看,前一句写诗人每年春天为思乡而悲伤。

这一句作了补充。

黄莺恰好就是春天常见的鸟,也就是说诗人其实为思念家乡的黄莺而悲伤,而且黄莺还知道他心中的悲伤。

这很奇怪:按常理,诗人在他乡应该思念亲人呀,怎么会思念一只黄莺呢?

诗人在这里又巧设了一个伏笔。

我们先继续往后读。

夕阳下的垂柳

  • 3、更被夕阳江岸上

被,同“披”。

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:更在江岸上披着夕阳。

这句话看上去没有主语。

其实是有的。

“更”是个连接词,而且感情应该有递进。

前两句写诗人因为思念家乡的黄莺而悲伤。

那么这一句的主语还是诗人。

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:诗人在江岸上披着夕阳,更加悲伤。

思念家乡的黄莺,诗人感觉到很悲伤;结果在江岸上披着夕阳,他更加悲伤了。

这分析来分析去,更加莫名其妙了!

诗人在江岸上披着夕阳,为什么会更加悲伤?

根本读不懂。

您是不是这样觉得?

这就是诗人写诗的与众不同之处:前面只管留伏笔,答案全都留在尾句揭晓。

夕阳下的垂柳

  • 4、断肠烟柳一丝丝

烟柳,被烟雾笼罩的柳树。

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:痛断的心肠就像被撕扯成了一丝丝柳条。

这句话读起来感觉很含蓄,其实很简单。

这一句是暗喻的手法,诗人把“断肠”比喻成了一丝丝的柳条。

简单点说就是,诗人痛断心肠。

诗人为什么会痛断心肠?

就是因为前两句感情的累加:诗人思念家乡的黄莺,而且他还在江岸上披着夕阳。

但这好像还是不好理解。

突破口在哪里?

就在“烟柳”两个字中。

诗人为什么用一丝丝的柳条来做喻体?

很显然,诗人在江岸上应该看到了一丝丝的柳条,对吧?

不然他不会用“一丝丝”来描写柳树。

那这就很奇怪了:柳树既然被烟雾笼罩,诗人为何能看到“一丝丝”的柳条?

您细想一下,这个问题是不是很奇怪?

其实答案很简单:因为柳树正“披着”夕阳,所以诗人才看得分外清楚。

有意思吧?诗人正披着夕阳,而柳树也正披着夕阳。

这不废话嘛?

夕阳能照到人,肯定也能照到树啊。

不,这不是废话,而是非常关键的话。

诗人用一丝丝的柳条来比喻断肠,那么整个柳树呢?

恰好诗人和柳树有共同点,他们都在江岸上,而且都披着夕阳。

您看,诗人非常巧妙地完成了借喻的手法,柳树其实就是比喻诗人。


夕阳下的垂柳

我们把这两个比喻放在一起,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

柳树本来被烟雾笼罩,结果在夕阳照射下,一丝丝柳条分外清晰;

诗人本来被思念家乡的悲伤情绪所笼罩,当他看到夕阳下的柳条时,就感觉自己的断肠就像这一丝丝柳条展现在了自己的眼前。

自己在心中默默的痛苦也就罢了,结果现在痛断的心肠还摆在了眼前。

这就是诗人更加悲伤的原因。

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黄莺呢?

因为诗人被比作柳树,而每年春天,黄莺都会在柳树上唱着悦耳的歌。

您看,这也是借喻的手法,黄莺就是比喻家乡的亲人。

家乡亲人亲切的话语,就像黄莺的歌声一样动听。

而每年春天,诗人只要听到黄莺悦耳的歌声,就会立即思念亲人。

这就是诗人为什么每年春天思乡的原因。

但是诗人在他乡听不到亲人说话,家乡的亲人也无法再说给诗人听。

所以诗人很悲伤,而家乡的亲人自然也知道诗人的悲伤。

您现在应该都理解了吧?

我们来整理一下这首诗的脉络。

垂柳

  • 5、整首诗的脉络

首先,诗人直接写出每年春天都会因思乡而悲伤,但没有写明原因。

其次,诗人补充说明自己其实是思念家乡的黄莺,也没有写明原因。

然后,诗人用“更”字表达出,自己披着夕阳会更加悲伤,也没有写明原因。

结尾,诗人用柳条暗喻诗人的断肠,同时隐藏了借喻的手法,用柳树比喻诗人,用黄莺比喻亲人,回答了自己悲伤的原因:本来就被思念亲人的悲伤所笼罩,结果偏偏夕阳还要揭开自己的断肠。

您看,这首诗是不是非常含蓄?

您如果只读前三句,会觉得一头雾水,因为诗人句句都留下了伏笔。

(1)首句:诗人为什么会在春天思乡?

(2)次句:诗人为什么会思念黄莺?

(3)三句:诗人为什么披着夕阳会更加悲伤?

这几个问题都不符合常理,在尾句中要同时回答这三个莫名其妙的问题,难度相当大。

但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借喻的手法,一一做出了解答。

不服不行。

这就是诗人的独到之处。

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,感谢您的耐心阅读!

如果您喜欢,欢迎关注我,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。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三八文章网 闽ICP备2024058912号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