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禅意十足的15首诗词,红尘修行,禅意人生,读完受益一生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6 09:49:59    


《颂平常心是道》

宋代·无门慧开禅师

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
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

(若无 一作:莫将)

世间种种皆无常,人生充满了无常和变化,而所有的无常与变化,又年年岁岁皆如常,所以,人生的无常,其实就是如常,所有的一切一如既往,唯一的不变,就是变!因此,只要悟透了“无”字,就明白所有事物都是很平常的现象,无所谓好坏,无所谓欢喜、忧愁,也无所谓美与丑!
就如夏天有凉风,也有炎热,冬天有白雪,也有寒冷,但只要用很平常的心态去看待,就不会生出欢喜、憎恶的区别!当好与坏、喜与愁、美与丑都不会让你一惊一乍的时候,就拥有了一颗“平常心”。


诗的后两句: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!这里还是有一个“无”字。无闲事,在佛教的境界中对应的是“空”,世间万物,皆是心外之物,世间万事,皆是心外之事,一个人的心空如幽谷,万事都不往心里去,就“无闲事挂心头”!就到了空无的境界,有了这样的境界以后,任他春夏秋冬,管他酸甜苦辣,从此全都自在无忧!

《题禅院》

[唐代]杜牧

觥船一棹百分空,十岁青春不负公。
今日鬓丝禅榻畔,茶烟轻飏落花风。

词句注释
诗题一作《醉后题僧院》。禅院:寺院。
“觥(gōng)船”句:化用毕卓典故,据《晋书·毕卓传》:”得酒满数百斛船,四时甘味置两头,右手持酒杯,左手持蟹螯,拍浮酒船中,便足了一生矣。”觥,酒杯。觥船即载满酒的船。棹,船桨。
公:指酒神。
禅榻:禅床,僧人打坐用的床具。
飏(yáng):飘。

【赏析】

小杜此诗,于不动声色中,回望当年一饮千钟,豪情纵逸,观火树银花,恋笙歌夜夜。然而酒杯一放下百事皆空,今日霜鬓如丝躺禅榻,茶烟轻袅送来落花香。“禅茶一味”所蕴含的出世智慧,并未能消解心头的孤闷,千头万绪化作唇边一丝苦笑。看似心沉如水,悠闲适意,只可惜,表面闲适终不能抵过内心深处的失意。惜此生,回首青春,那十年扬州梦,如茶烟飘散,只剩满眼浮华。

苏轼最富哲理的一首诗,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,以禅入诗,以诗悟禅。

《观潮》

—宋.苏轼

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至千般恨不消。
到得还来别无事,庐山烟雨浙江潮。

注释
浙江潮:指钱塘江潮汐。
恨:遗憾。
  某日,苏轼到了庐山,名山大川,气象万千。是日,苏轼和几个朋友一起,登山访寺。走近一座山寺,只见亭阁灵秀,树木蓊郁,粉墙雪白,一个老僧迎了出来。“请问施主,是东坡居士吗?久仰,久仰。老僧已在此恭候多日,请施主为我寺,赐下墨宝。”苏轼接过小僧所奉笔墨,未加思索,就着粉墙,写下了这首诗。

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,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,很值得去观赏一番。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,是会遗憾终身的。终于亲临庐山、浙江,看到了蒙蒙烟雨、澎湃潮水,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,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,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。
据说这是苏轼临终前留给儿子的诗。也蕴含着他对整个人生的观感和体悟。大起大落的苦难经历,让苏轼得以看透一切,懂得与世事化敌为友,与生活两两相安。
令世人迷恋的庐山烟雨,钱塘江潮,旷世稀奇也好,平淡无奇也罢,都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而已。同样,人生也是如此,好与坏,愁与乐,都是随我们的心境变化而变化。

《琴诗》
——宋代 · 苏轼
若言琴上有琴声,放在匣中何不鸣?
若言声在指头上,何不于君指上听?


注释
若:如果。
何:为何。

【古诗词鉴赏】
一首典型的哲理诗,诗人以琴声解说禅理。苏轼通过两个设问,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,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。
琴与指无法独自产生美妙音乐,此为“无”。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,此为“有”。“无中生有”、“有无结合”产生了美妙无比的琴声,从而揭示了“有”与“无”结合、“有”“无”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。
佛教视有为无,视生为灭,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,苏轼以琴音说禅理,通俗易懂又形象贴切,不可谓不绝妙!


王维隐居终南山,曾访道一禅师于太白山,写下《投道一师兰若宿》:
《投道一师兰若宿》
——[ 唐 ] •王维

一公栖太白,高顶出风烟。梵流诸壑遍,花雨一峰偏。
迹为无心隐,名因立教传。鸟来远语法,客去更安禅。
昼涉松路尽,暮投兰若边。洞房隐深竹,清夜闻遥泉。
向是云霞里,今成枕席前。岂唯暂留宿,服事将穷年。

【作者简介】
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著名诗人、画家,字摩诘,号摩诘居士,世称“王右丞”,因笃信佛教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今存诗400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、《山居秋暝》等。受禅宗影响很大,精通佛学,精通诗、书、画、音乐等,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。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

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
唐 · 常建
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山高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。


[1] 破山寺:又名兴福寺,故址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。
[2] 禅房:僧人居住的地方。
[3] 人心:指人们心中的世俗杂念。
[4] 万籁:大自然的一切声响。
[5] 钟磬(qìnɡ庆):佛庙里的两种打击乐器。

【赏析】
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,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、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。首联“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”,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,进入兴福寺,此时,旭日冉冉升起,阳光洒落在山林间。诗人没有说“深林”,而是说“高林”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,暗颂禅院,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。颔联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,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,走到幽深的后院,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。“竹径”、“禅房”都是高洁的事物,“幽”、“深”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。

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,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,陶醉其中。颈联“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”,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,越发生机勃勃,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。走到水潭边,只见潭水清澈,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,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,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。

“悦”和“空”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。尾联“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”,诗人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,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,只有古寺中的钟声,发出悠扬而洪亮的佛音,引导人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。诗人欣赏幽美的景色,感悟忘却尘世的意境,都表现了遁世绝俗的情趣。这是一首五言律诗,但笔调有似古体,语言朴素,格律变通。它首联用流水对,而次联不对仗,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。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,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,很有兴味。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,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,朴实地写景抒情,而意在言外。

《问刘十九》
唐·白居易

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
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

赏析:
这首诗是诗人在一个冬夜,想要邀请自己的好朋友刘十九一起喝酒时所写的“邀请函”。
诗歌首句描绘出家酒淡绿的颜色和浑浊的状态,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,读者仿佛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,甘甜可口的新酒。次句“红泥小火炉”,粗拙小巧的火炉烧得通红。色彩从绿到红,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、烘托的作用。酒已经很诱人了,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。后面两句写在这样一个冬夜里,诗人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。“雪”营造了一个寒风瑟瑟、大雪飘飘的苍白背景。越是如此,反而越能衬托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。
整首诗在诗人巧妙的道具布置,以及跳动的色彩安排中,显得真实可感、回味悠长。作品中充满了生活的情调和真挚的友谊,读着读着,仿佛坐在火炉旁对饮的人就变成了我们和自己的朋友。

陶渊明《停云》:“有酒有酒,闲饮东窗。愿言怀人,舟车靡从”、“人亦有言:日月于征。安得促席,说彼平生”,“岂无他人,念子实多。”我们相隔不可跨越的空间,我们面对飞速流逝的时间,但此时此刻,我最想见的仍然只有你。万人非你。
你是百里挑一,也是万中无一。
鲁迅说: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,斯世当以同怀视之。”或许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无数次的平行交错,而后终于在某一天,我们和朋友得以相遇,得以互相理解与安慰。当然有相聚就会有离别,“人生聚散长如此”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朋友可能会走远,可能会逐渐从我们的生命中淡出,但就像三毛所说:“知交零落实是人生常态,能够偶尔话起,而心中仍然温柔,就是好朋友。”
我们可能在江湖里走远,但我们还能在记忆里相聚;而未来可能有一天,我们还会跨过山海重逢。

《题西林壁》
  宋代:苏轼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  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鉴赏:
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,又是一首哲理诗,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。

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。所以,《题西林壁》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,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。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,是符合客观规律的,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,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。因此,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,思致渺远,使人百读不厌。

《感旧》
清·黄景仁

唤起窗前尚宿酲,啼鹃催去又声声。
丹青旧誓相如札,禅榻经时杜牧情。
别后相思空一水,重来回首已三生。
云阶月地依然在,细逐空香百遍行。


所有的过往,都是岁月的恩赐。
但,这并不意味着,我们要活在过往中,如同一只永远活在茧蛹里的蝴蝶,作茧自缚。
浮生梦,三生渺渺,因缘无踪。虽堪恋,何必重逢。息壤生生,谁当逝水,东流无终。

梅花
景元启

月如牙,早庭前疏影印窗纱,逃禅老笔应难画 ,别样清佳。

据胡床再看咱 ,山妻骂,为甚情牵挂?大都来梅花是我 ,我是梅花。

【注释】
逃禅老笔:南宋画家杨无咎号称“逃禅老人”,擅长画梅。
胡床:一种可折叠的坐具,从西域传来,故名“胡床”,也称“交床”。咱:语气词。
大都来:只不过。
【评析】
梅花疏影的清雅之美,连最擅长画梅的画家都要搁笔。诗人欣赏不已,又踞坐在胡床上,继续自在地看梅花,看来看去,结果惹得妻子嗔骂,怎么这样沉迷、这样牵挂呢?诗人的解释别具一格:梅花就是我,我就是梅花呀。
美人如花,是常见的比喻。男性诗人自比梅花,实在是对梅欣赏到了骨子里,几乎要化身梅花了。

江上秋夜
道潜禅师

雨暗苍江晚未晴,
井梧翻叶动秋声。
楼头夜半风吹断,
月在浮云浅处明。

赏析
这又是一首难得的描画江上秋夜清皎宁静的意境的佳作。
诗歌细致地描写了江上自初夜至夜半、由阴雨至雨霁月现的阴晴变化,喻示着深深的禅理。首联写秋雨潇潇,秋声瑟瑟,雨沉暗江一片苍茫,梧叶翻动一片萧瑟。苍劲的秋风直吹到半夜才停歇下来,一个“断”字将笼罩于首二句的阴沉、萧瑟化为虚无,大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。一直在楼头感受着秋夜诗意的诗人欣喜地发现:月亮在浮云浅淡处露出清皎的光辉。好一句“月在浮云浅处明”,含寓了多少人生哲理。那本自澄明晶莹的禅心不是也要经过秋风秋雨的洗礼,经过正念与妄念的争斗才能如明月般脱颖而出么?
全诗层次分明,构思精巧,字句锤炼,一句一转,却意境浑成。

《过香积寺》

唐王维

不知香积寺,数里入云峰。
古木无人径,深山何处钟。
泉声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。
薄暮空潭曲,安禅制毒龙。


诗的前半部分描写“香积寺”的古朴清幽,意境优美,最后一句是意欲在清幽的环境中“安禅制毒龙”,“毒龙”意为内在的妄念烦恼。
但是,即然已经“安禅”了,又何须制服内在的“毒龙”呢?如果想要制服内在的烦恼,显然也不是“安禅”了。
其实,内在的负面体验,所谓的烦恼痛苦,更像一种提醒。提醒人们哪里出错了。所以应该停下来,歇一歇了,而不是去对逃离或制服烦恼,那将会变成另外一种烦恼。


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
刘长卿 〔唐代〕

一路经行处,莓苔见履痕。
白云依静渚,春草闭闲门。
过雨看松色,随山到水源。
溪花与禅意,相对亦忘言。

【注释】
莓苔:一作“苍苔”,即青苔。履痕:一作“屐痕”,木屐的印迹,此处指足迹。
渚:水中的小洲。一作“者”。
春草:一作“芳草”。
“溪花”两句:因悟禅意,故也相对忘言。禅: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。

赏析

整首诗写的是沿溪寻找隐居僧人的过程。莓苔,即青苔。长满青苔的小路足见其荒凉偏僻,少有人走,所以僧人的鞋印清晰可见。“白云依静渚,春草闭闲门”,白云依着静静的小洲,芳草遮掩着闲寂的寺门。随着山路的蜿蜒,竟一直走到溪水的发源地。诗人找到隐居的道人时,“溪花与禅意,相对亦忘言”。

答人

【唐】太上隐者
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。
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。

【注释】
答人:这是太上隐者回答人家问话的诗。据《古今诗话》记载:“太上隐者,人莫知其本末,好事者从问其姓名,不答,留诗一绝云。”
偶:偶然。
高枕:两种解释,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,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。
历日:指日历,记载岁时节令的书。
寒:指寒冷的冬天。

太上隐者,唐代的隐士,隐居于终南山,自称太上隐者,生平不详。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,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。

【赏析】
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,慨想羲皇,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;那么,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,则多带浪漫的意味。唐时道教流行,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。据《古今诗话》载,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,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,他也不答,却写下这首诗。首联“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”,这与其说是“答人”,毋宁说是有点象传神的自题小像。“偶来”,其行踪显得多么自由无羁,不可追蹑。“高枕”,则见其恬淡无忧。“松树”、“石头”,设物布景简朴,却富于深山情趣。
在这“别有天地非人间”的山中,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,“虽无纪历志,四时自成岁。”(陶渊明《桃花源诗》)“寒尽”二字,就含四时成岁之意。而且它还进了一步,虽知“寒尽”岁暮,却又“不知年”。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:一层是从“无历日”演绎而来,意即“不解数甲子”(唐人诗句:“山僧不解数甲子,一叶落知天下秋。”);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,犹《桃花源记》的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。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,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。到这里,“太上隐者”的形象完成了,且有呼之欲出之感。
“五绝无闲字易,有余味难。”(刘熙载《艺概》)此诗字字无虚设,语语古淡,无用力痕迹;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,令人神远。李太白《山中答俗人问》写问而不答,不答而答,表情已觉高逸。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,旁若无人,却又是一篇绝妙的“答俗人问”。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,更为得意忘言,令人有“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”之感。

渔夫四首
【宋】苏轼

渔父饮,谁家去。鱼蟹一时分付。酒无多少醉为期,彼此不论钱数。
渔父醉,蓑衣舞。醉时却寻归路。轻舟短棹任斜横,醒后不知何处。
渔父醒,春江午。梦断落花飞絮。酒醒还醉醉还醒,一笑人间今古。
渔父笑,轻鸥举。漠漠一江风雨。江边骑马是官人,借我孤舟南渡。

鉴赏
  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《送淡公》(之三)“独迷舞短蓑”诗意,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。“渔父醉,蓑衣舞”,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、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。“蓑衣舞”三字逼真传神,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,富有浪漫主义色彩。
  “醉里却寻归路”,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、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。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,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,只好“轻舟短棹任斜横”。


 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七月游赤壁湖时,也狂饮烂醉过,结果是“肴核既尽,杯盘狼藉,相与枕藉乎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”(《赤壁赋》)。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,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,同样会是“肴核既尽,杯盘狼藉”。所不同的是:相与枕藉乎家中,“醉后不知何处?”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,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。


  第二首词先描写,后叙述,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,集中渲染了渔父“醉”后百事皆空的心境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、清净无为的思想,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、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。

《酌酒与裴迪》
唐·王维

酌酒与君君自宽,人情翻覆似波澜。
白首相知犹按剑,朱门先达笑弹冠。
草色全经细雨湿,花枝欲动春风寒。
世事浮云何足问 ,不如高卧且加餐 。

裴迪:唐代诗人。字、号均不详,关中(今属陕西)人。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。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。王维的好友。
自宽:自我宽慰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孔子曰:‘善乎,能自宽者也。’”
人情:人心。翻覆:谓反覆无常;变化不定。
相知:互相知心的朋友。按剑:以手抚剑,预示击剑之势,表示提防。
朱门:红漆大门。指贵族豪富之家。先达:有德行学问的前辈。弹冠:弹去帽子上的灰尘,准备做官。
经:一作“轻”。
花枝:开有花的枝条。
世事:世务,世上的事。何足问:不值得一顾。何足,犹言哪里值得。
高卧:安卧;悠闲地躺着。指隐居不仕。
加餐:慰劝之辞。谓多进饮食,保重身体。

《初出城留别》-

唐·白居易
朝从紫禁归,暮出青门去。
勿言城东陌,便是江南路。
扬鞭簇车马,挥手辞亲故。
我生本无乡,心安是归处。

首联这两句写得充满了戏剧性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,“”朝从紫禁归,暮出青门去。“,清晨的时候从紫禁城归来,傍晚时分则又是从青门出去。在这一归一出之间,立马令这首诗充满了一种忧愁之感,读来也是令人感慨万千。

颔联又是再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忧愁,可是写得又是极为欢快,毕竟一切都结束了,再也不用去顾忌其它的事情了,”勿言城东陌,便是江南路。“,不要以为在这城东很陌生,这个地方其实我常常来,不远处的那条小道,便是去往江南的路。


颈联这两句又是写到了自己与朋友分别时的情形,写得自然也是很令人心酸,”扬鞭簇车马,挥手辞亲故。“,骑上高头大马,扬起手中的马鞭向着陌生的地方而去,只好是挥手向亲人作别,此去不知经年再能回来。诗人正是以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来描写,从而也是令这两句充满了一种忧愁之感。

尾联也是整首诗最经典的两句,同时也是充满了哲理,”我生本无乡,心安是归处。“,我生下来就没有故乡,只要是心安何处不是故乡,那里不是归处?写得极为从容,也表达出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,当真是令人赞叹不已。
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了打击,白居易为此内心极为痛苦,可是他并不会表现出来,只是把悲痛化为力量,这一点着实是难得,大概也只有白居易这样的诗人,才能够有这样一种从容的人生态度。

唐朝诗人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求解惑时,白居易写了一首诗:
特入空门问苦空,敢将禅事问禅翁。
为当梦是浮生事,为复浮生是梦中。
鸟窠禅师以偈语答曰:
来时无迹去无踪,去与来时事一同。何须更问浮生事,只此浮生在梦中。
一诗道尽浮生真相,真的有种石破天惊的感觉。

《无题》
【唐】鸟窠禅师

来时无迹去无踪,去与来时事一同。
何须更问浮生事,只此浮生是梦中。


在《红楼梦》中,薛宝钗曾给贾宝玉念了一段偈语,其中有一句是:“赤条条来去无牵挂”。
人生大抵就是这般,一生都在追寻着,我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这个命题。
这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,本来就是虚无缥缈,忙碌的一生像是南柯一梦,与其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,不如过好当下每一天。

《偈二十七首其一》
宋·释守净

流水下山非有意, 片云归洞本无心。
人生若得如云水, 铁树开花遍界春。


生活中的不如意,都是自我设限和自我束缚,是自己的心结罢了。
当心情苦闷时,不妨学习山间的云水,它们流经的地方,从不区分干净污秽,再美丽的地方也不留恋,再贫苦的地方也不拒绝。
顺应天性,不自我设限,随缘生活,随心自在,随遇而安,随喜而作。

《插秧诗》
契此和尚

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
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

这首《插秧诗》是弥勒菩萨应化人间时留下的,诗中阐述了修行方法。布袋和尚亦名契此和尚。何谓契此?依此修行名为契此。
手把青秧插满田,
修行就是要把慈悲的心实实在在落实。也就是【心经】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。
低头便见水中天。
低头,代表着谦卑、默默地行、亦是放下自我。
水中天,领悟一切法虚幻不实。也就是【心经】中照见五蕴皆空。
六根清净方为道,
《金刚经》中初果须陀洹名为入流。而无所入。不入色声香味触法。是名须陀洹。
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不为名利不为自己行一切善法,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说“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三八文章网 闽ICP备2024058912号-13